贵阳市第二人民医院.公益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对外合作【停用】

《贵州日报》以“京筑两地携手 医疗深度合作“ 为题对我院进行专题报道

作者:贵州日报 浏览次数:
字号: + - 16

——写在中日友好医院贵阳市二医协作医院揭牌之际

贵州日报新闻 时间: 2015年04月20日 来源: 贵州日报


中日医院贵阳市二医协作医院揭牌


贵阳市二医医生为患者做脑外科手术



贵阳市二医


中日医院专家参观贵阳市二医


贵阳市二医丰富的医院文化

黄 蔚

背景链接

  4月15日,北京中日友好医院与贵阳市第二人民医院(金阳医院)在贵阳举行协作医院启动暨揭牌仪式,这是今年3月贵州大健康医药产业推介会的成果之一。

  自2013年9月京筑合作正式启动以来,贵阳与北京双边合作不断向广度和深度推进。2015年3月,作为贵州大健康医药产业推介会系列活动之一,北京与贵阳签署京筑两地医疗卫生合作框架协议。京筑医疗卫生合作领域不断拓宽,双方探索建立政府层面上的合作机制,充分发挥京筑医疗卫生资源优势,开展医疗卫生机构对口帮扶。

  贵阳市二医抓住京筑两地创新驱动、区域协同发展这一重要契机,积极携手中日医院,拓展双方深度合作。

  20余年来,贵阳市第二人民医院(金阳医院)通过实施“科技兴医、特色兴院、贷款引资、横向联合”发展战略,成功打造“脑科、皮肤、肿瘤”三大特色专科,顺利搬迁观山湖区挂牌“贵阳市金阳医院”,成为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实现了三次跨越式发展。是我省第一家创办专科特色、第一家和发达地区医院开展协作、第一家引入国际政府贷款用于医院建设的公立医院。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日医院院长王辰: 真诚合作 造福贵州人民

  “据我所知,贵阳市第二人民医院(以下简称贵阳市二院,亦称金阳医院)是一家有很好的医院文化,有强烈的拼搏和创业精神,奋发向上、朝气蓬勃的医院,是很善于和有关专家和医院开展医学合作并形成自己特长的一家医院。我知道贵阳市二院和北京天坛医院有很好的合作,也知道贵阳市二院在搬迁初期经历了怎样的艰难,终于迎来了今天良好的局面。”4月15日,在北京中日友好医院(中日医院)与贵阳市二院在贵阳举行协作医院启动揭牌仪式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日医院院长王辰真诚地说。


为贵阳市二医打造更多叫得响的优势学科

  王辰谈到,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正处于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而立之年的中日医院也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正是形成医院的性格和气质的时候”,挑战与机遇交汇,压力与激情并存,中日医院和贵阳市二院都共同面临着发展和创新的问题。

  多次来到贵州,王辰娓娓道来的舒缓男中音语调中透露出贵州情结:“贵州是王阳明先生龙场悟道的地方,我从小就崇敬王阳明先生,他提出的关于知行合一、天理人欲的思想影响深远。贵州有很好的生态环境和发展环境,贵州的医疗队伍、特别是贵阳市二医的医生和管理者给我印象是有朝气,想干事,也具备条件。中日医院很愿意和贵阳市二院共同开创新局面。”

  在北京与贵阳签署京筑两地医疗卫生合作框架协议下,京筑医疗卫生合作领域不断拓宽,开展对口帮扶是中日医院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中日医院与贵阳市二院的合作广泛,涵盖扶助重点专科建设、搭建远程会诊平台、支持人才队伍培训、建立就医绿色通道等多方面。

  王辰介绍说,中日医院对贵阳市二院在对应的学科建设上将进行支援,急诊科、风湿科、呼吸科、内分泌科、重症医学科、泌尿科等都将作为中日医院协作支持发展的重点领域。中日医院还将运用数字可视化技术,建立远程会诊平台,特别是病理形态学诊断是西部医院迫切的需求,可以运用远程会诊帮助贵州的患者得到准确、便捷的病理学诊断和相应治疗。

  王辰对这一合作的预期是:在双方持续的努力下,在原有“脑科、皮肤、肿瘤”三大特色专科的基础上,将贵阳市二院建设成为一个高水平的综合医院,打造出更多叫得响的优势学科。


帮助培养业务管理人才是最重要的对口支援方式

  王辰认为,和名医院合作是西部医院一种很好的发展路径。但医院发展的根本是人才,通过和名医院合作,借助名医院的技术、管理优势培训、培养专科医师,以及通过一些合作项目,带出业务队伍和管理队伍,为当地真正地培训输送医疗人才、管理人才。中日医院也将通过支持发展重点专科、建立远程会诊平台、联合开展临床科研项目,针对性地进行专科人才、管理人员培训,从而带动贵阳市二院的一批业务骨干快速成长。


文化、学科、管理和人才构建医院的核心竞争力

  在贵阳市二院期间,王辰院士还就医院管理、临床医学中的一些问题与医务人员进行了思想交流。

  王辰认为,一个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取决于四个方面,即文化、学科、管理和人才,其中首当其冲的是文化。

  文化不仅对于医院,对于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文化至虚至实,最无形却又最有影响力,对医院的影响至深至远。学科是医院的立身之本。建立优势学科才能形成医院的核心竞争力。他坦言,“没有优势学科,医院在医学界和社会上就没有地位”。管理决定着医院的运营状况,包括运营效率和水平。人才是文化、学科、管理的承载体,是办院兴院之要。



从事临床研究是医生的天职天命

  他认为,临床医生没有任何借口不做临床研究。大家一定要纠正在医学界流传的“医生可以不做研究”的奇谈怪论,研究并不都是基础研究,医生可以不做基础研究,但一定要做临床研究,临床研究跟医生的临床工作是高度一致和统一的。临床研究是为了“善其事”,即改善临床实践。大医院的医生要做临床研究,乡医、村医也要做质朴实用的临床研究。临床研究是针对昨天的临床问题,开展今天的临床研究,从而改善明天的临床实践,让患者不断享受到更高水平的医疗照顾。



医疗的本质不是服务而是关怀

  王辰认为,很多人经常将医疗称为“医疗服务”,这其实是一个很大的误区。如果要从“为人民服务”中“服务”的涵义去理解“医疗服务”是正确的,问题是,现在很多人将“医疗服务”中的“服务”对应于饭店、商店中的“服务”,这则有本质的不同。健康与性命是不能以价格、以物质和钱财去衡量和购买的。医疗的本质不是服务而是关怀和照顾、照护。对此,医学界和社会需有清醒的认识和观念。


人物名片

  王辰:呼吸病学与危重症医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日医院院长,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国家呼吸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首任会长,首都医科大学呼吸病学系主任。国际肺血管病研究院(PVRI)西太区副主席,世界卫生组织烟草和健康合作中心主任。曾就职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卫生部北京医院。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十大杰出青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王辰在肺栓塞、序贯性机械通气新疗法、新发呼吸道传染病等方面的创新研究成果被国际临床指南采纳,用于指导诊疗,显著改善了临床实践,提高了诊疗水平,大量患者因此受益。


全国优秀院长、贵阳市二医党委书记向德芬: 

破浪前行谱新篇 凤凰涅槃写传奇

  4月11日、12日,周末,年届60岁的贵阳市第二人民医院(金阳医院)党委书记向德芬和医院班子成员在北京连续奔走,梳理和北京中日医院进行深度合作的事宜和环节。这样的奔忙,竟是第25个年头。


贵州医疗行业发展的一个样本

  1990年,36岁的向德芬调入贵阳市第二人民医院主持工作。她至今还记得,那时医院的牌子是挂在一棵歪斜的洋槐树上,只有300张病床、医护人员420人、固定资产320万元,日均门急诊量仅为百人左右。而到2014年,医院的总收入突破5个亿,固定资产10亿元的省级三甲医院,年门急诊量达到63.95万人次。固定资产增长了312倍。

  数据枯燥,但也是最具说服力的印证。随着历史的进程,走出了贵阳市第二人民医院(金阳医院)的发展轨迹。这个轨迹被业内誉为是西部传奇,也是贵州医疗行业发展的一个“样本”。

  贵州公共医疗建设先天薄弱,人民群众求医不易,二医面临困境,为走出一条发展之路。1992年1月,向德芬撰写了《创办贵阳脑科医院的可行性报告》,提出通过“科技兴医、特色兴院、贷款引资、横向联合”的举措,走一条以发展专科特色带动医院综合发展的道路。

  创办“贵阳脑科医院”的方案一推出,当时立即引起激烈争论,当时二医的现实是无资金,无设备,无房屋,无人才,要创办一个富含科技含量的脑科医院,被不少人认为简直就是“痴人说梦”。

  为实现创办脑科医院的梦想,从1992年开始,向德芬和医院班子踏上了艰难的创业征程,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在贵阳市委、市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北上求援,得到了天坛医院在技术上的鼎力支持。

  但创办脑科医院的大楼和设备的资金又从哪里来?在筹措资金中,医院一次次地谋划、奔走、求援,历经艰难,到了1994年,在贵阳市建行、贵阳市金关村、兴义贵州醇酒厂的帮助下,大楼起来了,买设备的资金还没有着落。

  在资金的运作上,二医以开放的国际视野在市场经济中寻找发展的力量,做活了“贷款引资”这篇重头文章。从贵阳到全国、从中国到世界,自1995年开始,从“借”以色列政府贷款250万美元起,1997年利用瑞典贷款160万美元,2004年争取到日本政府无偿援助15辆功能齐全的急救车……到2007年10月,二医搬迁至观山湖区更名为“金阳医院”,金阳医院的设备大都来自以色列、美国、德国、瑞典、日本、英国等国家的先进设备,就是在全国地方医院中,金阳医院的设备也是最先进的。该院把成功引进国外资金技术总结为“世界人民支援贵州大行动。”


发展为第一要务 服务人民群众为第一要义

  1996年7月,北京天坛医院与市二医协作创办了贵阳脑科医院,填补了西南地区无脑科专科医院的空白。近20年来,天坛医院一天都没有间断地无偿派驻专家坐镇金阳医院,而金阳医院脑外科的多数医生护士也不止一次地赴天坛医院学习培训,大爱无疆地帮和真心实意地学,使金阳医院是国内继天坛医院后,能独立开展脑干手术这一高精尖手术的屈指可数的医院之一。

  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二医一路破浪前行,于2003年3月与亚洲地区规模最大、技术实力最强的肿瘤防治研究中心,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协作,创办了贵阳肿瘤专科医院;2004年5月,又与技术实力属全国皮肤病专科“四强”的武汉市第一医院联合,创办了“贵阳皮肤病专科协作中心”,为广大病患者提供精湛的技术治疗,造福贵州人民。

  北京天坛医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张力伟曾经评价说:金阳医院应该说是天坛医院与西部合作当中最为成功的医院了。

  和天坛医院合作的全国医院不少,而全国与北京名医院开展合作的医院也不少,为什么唯金阳医院脱颖而出?这个问题向德芬被业内人士询问过多次。向德芬和医院班子不仅是把它看作是单纯的业务合作,而是技术的学习、管理的对接、情感的融洽和文化的交流。

  把医院的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不断开拓,锐意创新,步伐铿锵,二医从一个仅能开展一般手术、都市中的小医院发展成为以“脑科、肿瘤、皮肤”三大特色专科为重点、特别是脑科医院已成为西南地区的脑外科中心,有不少周边省份患者慕名而来,满意而归。

  把服务人民群众作为第一要义,二医主动请缨搬迁观山湖区,将优良的医疗条件送到离市区较远的几十万群众中。2007年10月,整体搬迁后的二医挂牌为“贵阳市金阳医院”。11月15日,金阳医院正式开诊,全天无人问津。四天后,住院病人数只有3人。甚至有人预言,医院5至10年都热不起来。

  向德芬和医院领导班子带领医院技术骨干,到附近走村串寨进行义诊,到周边的厂矿进行拜访和座谈,科主任,护士长,副高以上职称的医生印制名片,发给接诊的每一位患者,做病人的家庭医生,并定期电话回访,想尽一切办法为病人解决困难,不拒收一例到院就诊的病人……

  医者仁心的服务和高超的医疗水平,短短三个月的时间,医院的在院病人就超过了同期在老二医时的水平。许多热门科室,如神经外科、神经内科、骨科、康复科、妇产科还出现了床位紧张的状况,住院病人一再突破500人、1000人,现已成为获批2000个病床编制的省级三甲医院。


不断求索改革发展的全国百佳医院

  发展是金阳医院不懈的追求。2008年12月,在距离医院搬迁金阳仅仅一年,向德芬主持召开全院动员大会,提出一个大胆的计划:创建三级甲等综合医院。这是一段医疗、管理、服务水平综合提升的负重爬坡之路,2011年7月,二医通过了贵州省三级医院等级评审专家组的严格评审,不少医护人员喜极而泣。

  2013年,该院又争取到3.238亿元美国银行贷款和3000万美元沙特政府贷款用于医院新病房综合大楼建设和配套设备的添置。

  医院在公立医院管理体制上也大胆进行探索,2012年,金阳医院成为国家事业单位管理局开展事业单位法人治理试点结构的直接联系单位和贵州省、贵阳市试点单位,并于同年11月成立医院理事会,向德芬被任命为首任理事长,开始在多渠道吸引资金用于医院建设和打造医疗联合体,重点扶持区县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及民营医院的发展,将优质的医疗服务下沉到基层等方面进行探索。

  金阳医院的发展道路,成为具有贵州特色、贵州精神、贵州改革开放的一个成功范例。医院先后被卫生部授予“全国百佳医院”、“全国百姓放心医院”称号,多次获省、市级先进集体称号,有三个省级临床重点学科。2014年,急门诊病人、出院病人都较上年呈两位数增长;而平均住院日却在下降;床位使用率97.96%,治愈好转率达到98.14%,病床周转快,老百姓花费少。

  在我省推进大健康医药产业的背景下,3月,贵州大健康医药产业在北京举行了推介会。向德芬对此感慨万分:“当初,为了和全国名医院合作,是自己与班子成员四处打听信息、找部门、找熟人、写报告,一家又一家地跑,当了无数次不速之客。现在是由政府搭建这么好的平台,贵阳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迎来了春天。我觉得这是贵州人民的福祉,也是医院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中日医院有着辉煌历史,也是全国一流医院方阵中的佼佼者,金阳医院在现有专科优势的基础上,将紧紧握住中日医院的友谊之手,在深度和广度拓展与中日医院的全面合作,全面提升医院的综合实力,为老百姓提供更高效、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


人物名片

  向德芬:省管专家,二级教授,“全国优秀院长”,省、市“先进工作者”,获“贵州省改革开放30人30事”称号。


短评

改革创新 为民生福祉

  改革创新,是今天的高频词,但在25年前,真正能这么想和敢于动手做的人凤毛麟角。向德芬是其中一个,于是她和贵阳市二医由此走出了一条康庄大道。

  资源共享,也是今天的高频词。但在20多年前,贵阳市二医通过开放合作,和全国知名医院合作,实现了学科、技术、人才、信息的共享,带动医院发展,惠及老百姓。这样的探索和思路在今天也是正当其时。

  改革创新永远是由问题“倒逼”产生的,改革永远需要因时而动、因势而变。改革就是在破藩篱、拆路障、求发展,走到今天,改革创新仍是一场“大考”。

  不管是医疗体制、还是某个医院的改革创新,甚至是贵州大健康医药产业的推进,落脚点都是民生福祉。

  历经初始改革的困惑、艰辛,到实践中不断创新、改进,到全程真情服务、倾情奉献,仍然在改革路上跋涉的贵阳市二医,如今专科优势明显、环境优美、发展空间不断拓展,不仅走出了自身发展的特色之路,也让我省老百姓得到了更多的福祉:在家门口能享受到全国优质卫生医疗服务,平均住院日在下降,治愈好转率高,老百姓花费少,这是老百姓伸出大拇指点赞的实实在在的好处。